坐落在街头巷尾
风格迥异的小店
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
承载着城市特有的
烟火气和人情味
也维系着民生和就业
最近,社会各界都关心着
街边小店的境况
▽封闭了两个多月,小店收入大幅度降低,又面临着租金和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压力,甚至有小店就此关门……但这其中,也有一些小店以自己的坚韧仍坚守在这个城市,还有很多新老顾客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走下去。原来,视频里的咖啡馆
是一家因为疫情冲击几乎陷入绝境的
听障咖啡馆口罩之下,聋人员工艰难。咖啡馆里70%的店员是聋哑人士,隔着距离他们听不清客人的说话;戴着口罩,他们看不到客人的唇语。人与人的沟通受到阻碍。线上外卖来单,也听不到信息提示语音,更无法接听外卖小哥取餐的联系电话……一夜之间
公众号阅读量破10万+
相关产品也销售不菲
无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
给这家“无声咖啡店”带去了希望距离公众号发文自救已经一个多星期了。这一周内,他们的咖啡挂耳包已卖出了近两万份。蒙自东路店售出的咖啡饮品达到300杯,已经追上了门店正常营业时的销量。店主莉莉说,没想有这么多好心人,为小店拉开新的序幕。 章莉莉 LILI TIME咖啡馆店主:昨天大雨之后,来了一位老人,70岁左右。他说我要一杯你们店里最贵的咖啡,他扫了个码说:我要再点十杯送给你们。他说这是我一天的退休工资,这就是我的心愿,我要把一天的退休工资给你们。我说叔叔不要了,我们已经非常非常好了,你看我们有这么多快递要发,真的已经很好了。叔叔说,这是我的念想,我要实现的。
店里壁画的创作者,聋人画家林英还特地送来一批疫情期间创作的新画《烂漫的花朵》。店主莉莉打算将这幅画挂到门口,因为它寓意着咖啡馆,在疫情之后迎来了"第二春"。此外,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、黄浦区商务委、以及一些爱心企业、公益组织也都先后来到店里,希望能够为小店后续的经营提供帮助。除了咖啡馆
受疫情影响重创的餐饮业
也正在发出求救和自救信号“难是真的难,但我们不会失去希望”
6月1日上海全面复产复工后,本帮菜馆东欣酒家也恢复了正常的营业。不过,目前的营业状况还是没有达到疫情前的水平。店主梁树泉坦言,由于本帮菜以前都是做堂食较多,现在只能做外卖还不太适应。其次,餐饮店需要很多食材,特别是冻品、海鲜之类的,现在还不太好买,因此外卖平台上的菜品也只有30多种,与菜单上的100多种菜品还差得很远,远不如疫情前丰富。“如今,上海已经过了最难的时候,尽管生意还是大不如前。”“现阶段,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期望恢复堂食。我们是开了26年的老牌餐饮店,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。”梁树泉说。
老王则在长宁区一间名气颇响的居酒屋做厨师长。店开了9年,他在这里干了9年。6月解封时,老王和店长丁丁带着伙计们回到了店里,距离上一次进店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时间。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清理餐厅里剩余的所有存货。
老王说,那天光扔掉垃圾来回跑了四趟。“实在是心疼,蔬菜烂光,肉也不能用了,早知道我们当时就应该全都带回去,也不至于后来在小区里隔三岔五还得去订馄饨了。”疫情的波动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,开放堂食的时间表也因此变得模糊,店里如今依靠着外卖生意维系大家的希望。最近,老王每过两天就会在下班以后骑着电动车,到长宁区几个居酒屋、日料、夜宵店集中的区域兜一圈,看看别家的生意如何,有没有店开放堂食的。在他手机里的同业微信群中,每天传递着各种针对餐饮行业的政策要收紧,或者要放开的传言。老王每天没事就打开手机微信的同业群,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消息。“刚解封那几天,仙霞路安龙路那片老壮观了,所有人都坐在户外,喝酒撸串,昨天我去看,只剩零星几家店还开着,还有家店直接都拿隔离带封起来了。还有睿珑广场,之前也是人山人海,昨天晚上有监管部门去了,说这样搞不行,对防疫肯定有影响,现在晚上也不搞了。”每天到了饭点,总有客人陆续找上门来,询问能不能堂食。丁丁只能一脸抱歉地解释,堂食暂时还未开放,希望客人可以到外卖平台上下单,客人也只好一脸失落地离开。最近,从食药监到派出所,还有街道、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,每天轮流到访,千叮咛万嘱咐,不能开放堂食,一旦发现偷偷搞堂食,肯定会有严厉的处罚措施。“他们也知道我们难,但没办法,万一疫情在我们这里爆发,造成的损失更大,这个责任谁也扛不住啊。”丁丁说完,匆匆赶去老店,拿来几套新订购的防护服。“如果店里一旦有阳性,我们所有在店里的人要穿好防护服,集中转运隔离,所以店里一定要事先备好防护服的。”按照相关防疫要求,所有店员都要持有24小时的核酸检测报告,备足14天份的防疫物资储备,经常接触的公共物品、设施,每天都要经过两次以上的消毒,并做好台账。因此,即使店里没有客人,服务员姑娘们每天到店的第一件事,还是要把整个店上上下下都打扫消毒一遍。
防疫政策是必须执行到位的,这是开店的前提。不过,对于店家来说,有条件的开放并不意味着现在生意立刻能有起色。“人工,食材、水电各种开销,再把房租包括进去,一家店一天的成本大几千肯定要出去的。现在做外卖,中午加晚上做两档,一天的营业额差不多在1千多块。房租的减免还在谈,不知道后面会怎么处理,不管怎么算,现在每天营业,肯定是要贴钱的。”老王掰着手指,一项项算着店里的各种开销。
“但是现在既然开了,肯定就得开下去,店里的员工封控在家,只能按照基本工资标准发钱,这样下去员工很难留住。一家店要开得长久,员工的稳定性特别重要。所以哪怕贴钱开店,也得让大家出来干活了。”如老王所说,店里做外卖,目前对于账面的贴补并无助益,但是店员们在久违的熟悉环境里重聚,心情舒畅了许多,干活也有了劲头。每天的员工餐吃什么,怎么做,成了大家最期待的热门话题。受疫情影响,食品原材料的成本也涨了不少。原来店里的三文鱼从江杨路市场进货,市场至今没有解封,只能另寻渠道进货。“三文鱼的常规价格是8、90元一公斤,这两天涨到快3倍的价格,其他的食材价格也在涨,再加上这两年人工成本增加,早年间我们的产品原物料成本可以控制在17-18%,现在分分钟能突破50%多,我们对调价也很谨慎,就是希望让客人留下我们店品质好,性价比高的印象。”老王对记者说。每天到了饭点,丁丁会把当天的菜单拍照,发到朋友圈里,配上中日两种文字的宣传文案。在她微信通讯录的几千个好友中,很大比例是店里的熟客。闭店期间,不少人会发信息关心她的生活、状态,更多人则是来询问店的营业状态,希望尽快回来,感受一下久违的深夜食堂的轻松气氛。“我们还是有希望的,困难应该也是暂时的。毕竟还有那么多的老客人在盼着、撑着,只要疫情赶紧过去,客人回到店里,坐下来,坐满这间屋子,我们的生意肯定还会再好起来。”